痛经是青春期至绝经期年龄段妇女的一种症状 ,多见于 20~ 25岁以下的未婚女性。一般在初潮后 1~ 2年后出现 ,大约 50%的青年女性在经期有症状 ,仅有 10%因此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痛经与血虚有关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
痛经的原因与气血有直接的关系 ,众所周知 ,月经的成份主要是血 ,血由脏腑所化生 ,通过经络输注下行而为月经。如果血虚则无血可下 ,子宫失去血的滋养而产生疼痛。此种情况的疼痛一般是在行经中期和经行之后 ,而且痛得不是很厉害 ,呈持续性的隐隐作痛。患者常习惯于用手按摩 ,或用热敷则感舒服。另外伴有月经量少、颜色淡、头晕等症状。很多痛经的病人习惯于在月经来之前吃当归来活血化瘀 ,这对于气滞血瘀的痛经病人的确有效。如果遇上我们所说的血虚型痛经的病人最好在经后三天起开始服用补血类食物和药物。如服药可选用九芝堂神箭牌驴胶补血冲剂。
服法 :每日早晚各一包 ,至月经前七天停药 ,连续服三个月经周期。
禁忌 :感冒及腹泻、腹胀时勿用。
女性自 14岁左右开始月经来潮 , 50岁左右绝经 ,育龄妇女生殖呈现出特征性的周期变化 ,最显著的表现是周期性的阴道出血 -月经。成年妇女月经周期平均为 28天。每次持续 3~ 5日。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有着 3期的变化。
(1)增殖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第 4~ 14日。此期的早期内膜出血刚停止 ,几天后 ,腺管上皮增生 ,接着内膜迅速增生 ,腺体增大 ,之后卵巢开始排卵。
(2)分泌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 15~ 28日。此时内膜在增殖期基础上进一步增厚、弯曲 ,腺细胞也增大 ,内膜呈高度的分泌活动。
(3)月经期 :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 1~ 4日 ,在内膜下有许多小血肿形成 ,使内膜上 2/3和下 1 /3完全脱离 ,剥离的内膜分散脱落与血流相混而流出。之后残存的内膜组织又开始修复或增生 ,下一个新的周期又将开始了。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内分泌因素 :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月经期 ,此时在孕激素作用下 ,子宫内膜能分泌前列腺素 ,释放出来的前列腺素使子宫肌肉收缩 ,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
(2)子宫位置过度屈曲、子宫颈管狭窄等造成经血流通不畅而引起痛经。
(3)精神紧张、忧郁、恐惧等精神因素可使痛阈降低。条件反射也会造成痛经。痛经多在下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 ,也可放射到上腹部、会阴、肛门或大腿部。疼痛多在经前 1~ 2天或来潮后第 1天开始 ,经期中逐渐减轻或消失。腹痛持续 0. 5~ 2小时 ,之后转为阵发性中度疼痛 ,一般在 12~ 24小时后消失 ,也有持续 2~ 3日者。并伴有腰酸、头痛、头晕、乳胀、尿频、便秘、腹泻、失眠及易激动等 ,严重者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甚至会发生晕厥。
1.学会对痛经的病情评估
(1)您每个月都有上述症状吗 ?(有或没有 ,对无症状者可不用药 )。
(2)下腹部疼痛或发坠、腰酸吗 ?(可能或没有 ,对疼痛剧烈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 )。
(3)疼痛是在月经前、经期中或月经后 ?(月经前 1日疼痛多见未婚少女 )。
(4)您的精神紧张吗 ?或者忧郁、恐惧吗 ?(可能或没有 ,对有精神因素者可建议口服谷维素或安定 )。
2.镇痛药的主要作用
镇痛药是作用于中枢神经 ,选择性抑制痛觉 ,缓解和制止疼痛的药物。其包括麻醉性镇痛药、非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
(1)麻醉性镇痛药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合成阿片类镇痛药 ,属强效镇痛药 ,可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 ,但并不影响意识和触听感觉 ,同时消除因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作用强大 ,适用于剧烈疼痛 ,药物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定 (度冷丁 )等。
(2)钙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电压敏感性Ca 2+通道 ,使Ca2+内流减少 ,解除平滑肌痉挛 ,抑制子宫收缩而缓解疼痛 ,药物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
(3)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 ;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前列腺素合成 ,在外周组织中 ,对由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所致炎症引起的疼痛缓解效果显著 ,并可稳定溶酶体膜 ,阻止各种导致炎症物质的释放 ;对轻中度疼痛、月经痛的钝痛疗效较好 ;如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布洛芬等。